2022-08-22 00:37:31 综合资讯 188阅读
(1)旧奇数公式欠完备。先从奇数及其旧通项公式中提出问题。本文的目标之一是寻找素数生成律,所关注重点对象自然包括与素数紧密相关的自然数尤其是奇数。奇数即1、3、5、7、9、11…,它有一个被普世公认、广泛使用的通项公式p=2n 1(n∈N,本文一般仅讨论自然数,不讨论负数,下同)。之所以说该奇数公式欠完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二,阴阳概率涨落。以现代数理观点看,大衍筮法是一种很独特的随机数学概率运算,推演过程表现出结果按一定规则的阴阳爻概率分布(阴爻、阳爻出现概率)的突出特点。本文以为,现代一些学者用现代数学方法揭示大衍筮法的原理,仍稍嫌流于表象,大衍筮法并非纯粹的数学。已知宇宙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均存在大量事件结果呈阴阳概率分布的自然现象,尤其是自近代人类打开量子物理世界大门以来,已经知道微观世界的量子运动表现为随机运动,突出表现出符合某些规律的激烈而无穷的概率涨落。本文以为,作为高等级星级文明的传承者,对微观世界的本质应有比当前人类有更深刻的多的理解,这些葫芦们作八卦前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系辞下> ),这所谓的象、法,不应仅包含寻常之人肉眼看得见的宏观世界之象、法,也应包含寻常之人肉眼观察不到的微观世界之象、法(如DNA遗传密码),现如今人们已知寻常之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就是存在无穷尽的量子概率涨落现象的量子物理世界,有理由相信这些葫芦们完全掌握描摹物理量子世界运行规律的根本方法,大衍筮法就是这方法的执简驭繁的方法版本。宇宙演化规律是一种以概率形式表现的阴阳法则。大衍筮法极可能还存在原初版本,原初版本应是葫芦文明画卷核心,是当前人类能力尚无法接触的存在。 周易·系辞下>
第二步,对对象数列元素按个位数5、7、9、1、3进行分类。第一步很关键,得到的数列才是后面步骤用到的好数列。探寻上述数列在阴阳法则下可能存在的新规律,当然已不能再囿于诸如推导旧公式(p=2n 1)的思路。研究发现,一个好的办法仍然是先从对数列元素进行分类入手。显然数列个位数含且仅含5、7、9、1、3等五种情况,那么就以该五种情况为划分标准,将数列分为五类如下:
5、 7、 9、 11、13、
第八,太衍筮法来历可能是什么?<周易> 记载着伏羲画卦,伏羲画卦就是葫芦画卦,葫芦画卦就是葫芦演算。可以想见,这些葫芦们极可能在和中华古人接触时,不仅显现了自身及乘坐的葫芦状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飞行物(天瓜)形体,还通过一种另类特别的方法向中华古人演示物质生命本源法则,指引中华古人认识宇宙本质、生命本质。这些葫芦们把这可以窥见宇宙本质、生命本质的另类特别方法通过演算展示方式传授给了中华古人(中国科学(数学)史应从葫芦演算开始算起,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汉书·律历志> 、算数起自伏羲 <夏侯阳算经> ),极可能这种另类特别的方法手法极为简易但本质深邃,一般人很难理解这种简易方法背后的深奥含义,中华古人中也只有极少数集智慧之大成的古圣人(氏族群落领袖)才能通过操练运用这种简易方法而窥其深邃奥义之一斑。极可能这种方法远在中华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在中华古人中通过口头代代传承并留下过明显痕迹(如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陶器刻痕上有规整的十进制数字如一二三四,可合理猜测在适才结束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大概只有地位最高智慧也最高的如隶首、巫师才能自觉地刻画规整图画或数字,仰韶陶器上的一二三四刻痕可能就是隶首、巫师主导的以陶艺形式表示的对大衍筮法中的生四象即生数或1或2或3或4的某种记录。仰韶文化经演变成为后来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为后来的夏商文化基础,夏商文化又为后来的周文化吸收继承,依此可能历史演进,可推测大衍筮法至少应始终存在贯穿于从(新)石器时代到周代的华夏不同文化迭代全过程,也贯穿于从 <连山易> 、 <归藏易> 到 <周易> 典籍迭代全过程),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以古代部落中地位极高可沟通天地的隶首、巫师口中的术数、巫法形式存在,最终在出现文字后才得以成熟文字形式记载,经过延续传承并最终保存于 <周易> 中,成为流传至今的大衍之数章的基本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假设大衍筮法仅为中华古人在生产生活中所自发自创,那么随着文明进步,更加聪明、对世界认知更为深刻的后世子孙们标新立异地创造了许多新的筮法,这些新筮法理应比朴素的先人所创筮法更新颖、更科学从而取代之,但实际上历来这许多新筮法从来都不曾超越、取代大衍筮法,大衍筮法的主导地位从来未被动摇过,从这样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明作为一种极早熟的文明形态,大衍筮法理应源自某种传承而非中华古人自发自创,考虑地球上别的地域类型文明中连大衍筮法的影子都不曾有过,因此应可合理推测其来自某种未知高级文明结晶,联系前述分析,这未知文明应就是葫芦们所在的地外高等级智慧文明、史前文明。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文明史或科技史、数学史至少须从新石器时代或石器时代葫芦们和中华古人接触时算起。大衍筮法只存在于中国,意味着中华民族这一文明族群或应为高等级文明(葫芦文明)选中并被赋予某种特别使命的群体。 周易> 周易> 归藏易> 连山易> 夏侯阳算经> 汉书·律历志> 周易>
[分类号]O156; B21
三生原理本质上是一条简明的素数通项公式,基本内容如下:
第四类:11、21、31…;
p=5=2×2 1=1 2 2,n=2时;
第九,太衍筮法本质可能是什么?作为与这些葫芦们及其所操控的幽浮本质相同的超凡智慧结晶,太衍筮法理应为某种关于大道本源、生命本质的根本法则,是比一般现代科学高端得多的顶层科学,是一种高等级文明才具备的一种执简以驭繁的方法,一种质简而高明的哲学,也是一种关于高等级文明的指引、密码,本质上大衍筮法是一种由高等级智慧文明植入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由此基因衍生的阴阳八卦思想成为中华文明思想根基。以人类目前文明水平,可能还无法破译这种貌似极为简朴的指引、密码背后隐藏的深邃本质。但可判断葫芦文明必然也是一种宇宙物理存在,应不属于虚幻不实的玄学、神学,而应属于严肃规整的科学、哲学范畴,当人类文明水平能顺利突破到某种高度,必可解开这个指引、密码背后本质,窥见隐藏在太衍筮法背后的恢弘高等级文明画卷。作为超凡智慧结晶,大衍筮法应不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运用的物事,应只有具备超凡智慧者才可以正确运用(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 ),其适用范围应仅限于推天道(宇宙本源、生命本源)。后世流传过程中,大衍筮法因其背后本质内涵的未知神秘性而被以为仅仅是一种封建巫术,往往被运用于后人眼中似乎幼稚荒诞的天文占、五行占、史事谶等,成为谶纬、术数渊薮,相信 <周易> 大衍筮法的真实历史面目必将可以得到证实和澄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拜龙图腾,本质上应是对葫芦文明、 <周易> 大衍筮法的崇拜,在更本质意义上这应是对葫芦们的尊崇,而葫芦们都不是虚无的神明而是现实的物理存在,所以中华民族始终是以哲学为信仰,而不属于以虚无的神明及以此为中心形成的宗教作为主要信仰的民族。应珍惜龙图腾,这不代表封建迷信和虚无玄幻,而是代表一种科学、哲学,且是一种关于高级智慧的科学、哲学。若在现代社会中非要与时俱进再找一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可信仰而又科学的新的图腾,那么这个新图腾,本文以为,应可以是 <周易> 大衍筮法或由大衍筮法而图像化了的阴阳太极图或下文中由大衍筮法为根基导出的三生原理。 周易> 周易> 周易> 荀子·大略>
(2)命名说明。本文得到的素数通项公式的思想根源于<周易> 大衍筮法,命名中三生一词却取自< 道德经>。本文以为, <周易> 、 <道德经> 两部传统经典都是对大衍筮法的解读运用成果,本文得到的素数通项公式与 <周易> 、 <道德经> 类同,与 <周易> 、 <道德经> 一样是对大衍筮法的解读运用的成果。素数通项公式中出现的三个不变量(1、2、3),与 <周易> 的三个生(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和 <道德经> 的三生万物也互相契合。对此说明如下: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周易>
第二类:7、10 7、20 7…;
15、17、19、21、23、
阴阳法则所体现的世界应是一种生气勃勃的有机的或有机主导的世界。由阴阳法则衡量,赋予数字阴阳属性后,可以认为上述貌似板上钉钉正确无疑的通项公式存在极大问题,理由是,该通项式中的常数1、2,可以看作对应太衍筮法中的两个生数(即揲之以四运算得出的余数或1、或2),其中1为阳数,2为阴数。由该通项式生成的奇数列元素中,仅有从1开始的第二个数即由一个1加一个2生成的3符合阴阳对称法则,后面其余奇数则全部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加阴数2生成,如同只有单一雄性而其他全为雌性或仅有单一雌性而其他全为雄性的生物世界会因不符合性别比平衡导致生物种群灭绝那样,若把上述计算过程看做一个有机生成过程,那么只有阴数2不断增加的奇数(或阳数)生成过程也违背了阴阳对称、耦合,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法则。
第二类:7、17、27…;
(3)小衍之数特点。在探究大衍筮法过程中,本文注意到一种与大衍筮法紧密相关的称为小衍之数的一类阴阳数尤其特别,对这种特别性的探究,成为探索三生原理的突破口。对小衍之数,<周易> 载有叁天两地而倚数( <周易·说卦> ),其中叁天指天数3,天,代表阳,而两地指地数2,地代表阴,叁天两地应代指阴阳相合,倚数的数作动词理解,代指大衍筮法及其演算过程(2、3均为大衍筮法中的生数),小衍之数就是指2、3及其所合成数(如5等),2、3分别代表阴、阳具象。虽然 <周易> 对小衍之数记述只有片言只语,小衍之数的本质内涵意义和大衍筮法一样原始来历无法考证,但可以和上一小节一样联想推测其最原始思想来源于那些葫芦们,同样属于葫芦文明遗存。对比小衍之数与大衍筮法,会发现小衍之数异常特别。 <周易> 有专门的大衍之数章,完整记载大衍筮法,大衍筮法中筮法法则与大衍之数互相依存,相互为用,通过推演八卦反映宇宙本源,而对小衍之数则无所发挥。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小衍之数相较大衍之数有如下特点: 周易> 周易> 周易·说卦> 周易>
第一,伏羲、女娲、盘古称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的名字有什么突出的共同特征?据<伏羲考> ,伏羲源于葫芦瓢,即葫芦。女娲即女希、包娲,源于匏瓜,也是葫芦。伏羲、女娲之外,另一个神话人物盘古实际上也就是伏羲,也源于匏瓜,同样也是葫芦。于是乎,女娲、伏羲、盘古不论作为一个个体还是一群个体(下文将假设他们是一群个体),其共同特征均是葫芦。葫芦只是一种普通农作物,典型的形状特点是圆形或椭圆形,或如有两个上小下大黏连在一起的流线型光滑的扁圆肚子。一般非常难以想象伏羲、女娲、盘古这些神秘的中华人文始祖和极为普通常见的葫芦之间能有什么合理科学的内在联系, <伏羲考> 等文献无进一步提问、阐释。 伏羲考> 伏羲考>
25、27、29、31、33、…。
第三步,对数列元素用地数10分拆。显然,每一类数列都是公差为10的等差数列。由于目的是探寻数列元素的生成律,考虑在阴阳法则下数列元素从第二项起的一种含义是数项可由第一项基本的天地之数5、7、9或天地生成数11、13加若干代表完满的地数10构成,可以将数列元素分拆成较基本的天地之数、天地生成数来表示。循此思路,从每一类数列第二项起,每一项分拆成同一类数列第一项加若干个地数10表示形式如下:
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NP=P问题等属于未解世界性数学难题。一般以为这些问题与素数性态紧密相关,而素数性态应取决于素数生成律,最终有赖于能否找到一条有用的素数通项公式。自二千多年前素数被证明有无穷多以来,数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寻找一条有用的素数通项公式,为此历代数学精英们进行了不懈探索,遗憾的是始终未能获得成功,以至于现代不少研究者认为有用的素数通项公式根本不存在。本文以为,二千多年来之所以找不到有用的素数通项公式,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与素数通项公式紧密相关的一种恰当的奇数通项公式(通常情况下奇数通项式为p=2n 1,n∈N,N为自然数集)。找到恰当的奇数通项公式,应即可以解决有用的素数通项公式问题,一些与素数有关的数论问题才有可能最终迎刃而解。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文通过汲取<周易> (含 <易经> 、 <易传> ,下同)、 <道德经> 等中华传统文明经典养分,对中华传统经典某些本源内涵提出一种新解读,尝试劈出一条新路,以一种不囿于一般数学思维的新视角,探索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揭示自然数中至目前为止尚不为人知的一种新的奇数结构,导出一条新的奇数(≥5)通项公式,进而讨论该公式下素数成立条件,给出一种新的正面揭示素数生成本质的构造法(三生原理法),进而探讨三生原理在解决一些未解数学难题上的可能应用和意义。 道德经> 易传> 易经> 周易>
1 三生原理及其推导证明
第六,这些葫芦们及其所操控的幽浮可能来自哪里?这些葫芦、天瓜们既然和不明飞行物幽浮本质上是同一种存在,无不理由地,这种体现高维度时空智慧结晶的存在只能是来自未知宇宙的高等级星际文明(之一),这种高等级星际文明可称为葫芦文明。三生三世结局。目前人类对这葫芦文明的认知极可能还停留在玄学、神学阶段,这种文明在地球上的延伸或许就是人类猜想的地球史前文明(之一)。若这种文明现在还存在于地球,那么其极可能隐匿于海底、地底或云端,但人类甚至难以捕捉到其踪影,这种匿形对远超人类文明的葫芦文明而言并不存在困难。
第四,这些葫芦们操控的葫芦状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物本质可能是什么?本文以为,这些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物就是表现为被当今之世称为不明飞行物(幽浮、UFO)的超凡智慧结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种超凡智慧不能无中生有,只能诞生于同样超凡的环境或物事。联系这些葫芦们的通天彻地的超凡智慧能力,自然可推测与其紧密伴随的葫芦状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物必定同样属于超凡智慧结晶。可想象这种超凡智慧结晶是某种里面具有活动空间而外表呈光滑流线型的金属物体,能巡天入地、穿梭时空(在古代这葫芦状物事又叫天瓜,天瓜即巨大的可在天空悬浮或浮沉的葫芦)。这种超凡智慧金属物体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地球始古社会中因其形类农作物葫芦而被中华古人类比称为葫芦、天瓜,那么在数千年之后生产力已相对发达的近现代光影世界中,其能是什么或能被称为什么呢?无不理由地,这种被中华古人称为葫芦、天瓜的超凡智慧结晶极可能就是也被现代人类不期然幸运地观察到或接触到,其形状通常也显现为类似葫芦状、外表呈光滑流线型的超凡智慧结晶物----不明飞行物幽浮(无论以多小的概率,人类必不能为所在无垠时空中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体,由能获得的已公开资料显示,幽浮的存在性自然合理且无须质疑,对此正面认识和理性应对更符合人类存在)。所以,神秘的不明飞行物幽浮及其操控者外星智慧生物就是中华人文始祖女娲、伏羲、盘古及其紧密伴随的葫芦状操控物,而中华人文始祖女娲、伏羲、盘古及其紧密伴随的葫芦状操控物也就是不明飞行物幽浮及其操控者外星智慧生物。两者虽然在截然不同时代,人类对之称谓或完全不同,但本质上应是同一种物理存在。
p=3(2n 1) 2(2n m 1)
p=3=2×1 1=1 2,n=1时;
(1)内容说明。三生原理是简明的,作为未见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新事物,有必要予以适当说明。p式表示一个二元一次函数,n、m表示自变量,其中n以自然数N(含零,下同。历史上国内外对于0是否为自然数曾有不同规定,至今仍有争议,国际标准从集合论角度规定0为自然数,而本原理表明0必须是自然数,否则奇数5、7、9、11、13不能用本原理公式表达)为定义域,m以有限自然数0、1、2、3、4为定义域,n、m的定义域合称阴阳域(阴阳域是公式中有限元定义域和无限元定义域的对立统一,彼此依赖,不可分离)。3(2n 1)称为p的天部(或阳部),2(2n m 1)称为p的地部(或阴部)。条件①天部与地部互素,表示筛除随n、m(n、m不同时为0)不同取值而形成的p数列中所有含素因子2、3、5之元素;条件②表示一种递归法则,从n=0、m=0开始,筛除数列中含不小于5素因子之元素,筛除后剩下的元素就是素数,而这些素数同时又会成为确定比这些素数更大的素数成立的条件内容,经过递归循环计算,结果就能得到任意大的素数。条件②可称为素性塔。三生原理很直观地表明,不小于5的所有素数,都是由最小的奇素数3和唯一的偶素数2按一定数量规则(阴阳禁闭规则)垒加而成(3、2在下文又分别称阳生成元、阴生成元),换句话说,素数可以是用来加的而不是用来乘的。此公式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素数按其尾数1、3、5、7、9赋予一种相互不同的分类公式,揭示每一类素数的鲜明特性,这完全不同于以往通行的旧奇数公式p=2n 1,旧奇数公式p=2n 1只能笼统无区别地表示素数,无法精细地对素数的不同类别性质分别进行讨论,不能揭示素数更深入一层特性。
小衍数法将证明中华传统阴阳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是一种非常科学有用的科学思想。本小节运用由上一小节得到的小衍数法,将奇数列转换为阳数列,以大衍筮法中生成概念,对数列元素适当筛选,去除可以看作大衍筮法中生数的1、3,形成特定的阳数列,并以小衍之数2、3为生成数基,对数列元素进行系列数形变换,导出一条反映阳数(奇数)列生成规律的一种新的通项公式。
第四,原理即定理。原理一词使用范围更宽广。据了解素数与量子物理能级研究等紧密相关,则本文所揭示之原理、公式或利于促进解决物理学等其他领域难题。
(2)大衍筮法特点。上小节中大胆对大衍筮法的来历根源做出一番新构想,目的是力图树立一种新观点,即:<周易> 大衍筮法其来有自,是中华文明所隶属的母文明----葫芦文明的一种本源内蕴,应始终属于一种严肃、规整而又未知的科学、哲学,只要廓清笼罩在大衍筮法上面的迷雾,应可以之为指导,产生新思想、新科学的观点。在这样的构想中,既然提出大衍筮法是葫芦文明的指引、密码,那么人们是不是完全无法了解其中奥秘了呢?事实上,大衍筮法中始终蕴含一种奇特法则,叫阴阳法则。中华先人在经常运用大衍筮法过程中,领悟其中的阴阳法则,产生了阴阳思想,并运用这种思想指导自身生产生活实践,特别地还集中体现并蕴含、融会贯通在 <周易> 、 <道德经> 等传统经典中,成为 <周易> 、 <道德经> 等经典中的一种核心思想,阴阳思想随着 <周易> 、 <道德经> 等典籍的广布流传,进而深深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三生三世结局。如, <道德经> 中的阴阳思想成为后世道家理论基础,又进而成为中医理论基础,融合在< 黄帝内经>等系列中医经典著作中,使< 黄帝内经>等系列中医经典也成为阴阳思想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国中医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一个很好例子。下面,本文结合研究目的,从现代数理观点,分析太衍筮法的阴阳法则演算的特点: 道德经>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周易>
第二,女娲、伏羲、盘古和和葫芦究竟可能有什么关系?回答这个问题是本节进行发挥开拓想象力的一个关键。本文以为,女娲、伏羲、盘古跟葫芦这种农作物品本身之间应毫无关系,但女娲、伏羲、盘古极可能诞生于或出现活动于一种形似葫芦的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物事,极可能他们不仅可以自如掌控且和人类接触时从不离开或极少离开这种形似葫芦的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物事,以至于中华古人和女娲、伏羲、盘古接触时,民风尚朴的中华古人或难以用其时尚极不发达的语言形容之,就以形类比,以葫芦的古音或方言如瓠瓜、包瓜、匏瓜等来称呼这种形似葫芦的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的神秘物事,同时也直接以瓠瓜、包瓜、匏瓜来混同称呼这些出现活动于这种椭圆或圆盘带圆突状物的神秘的智慧操控者。可能这些被称为葫芦的智慧操控者本身并没有性别或性别不明,但逐渐在后世传说中,以人类进行类比,被人为地区分男女,对类男性的叫伏羲、盘古,对类女性的叫女娲,并被赋予兄妹或夫妇关系。又由于可能其时只有口头流传,口口相传过程中这些葫芦们的故事逐渐失真变形,慢慢成为后世传说中玄而又玄的神话故事。
第一,数带阴阳属性。这在世界各不同文明中独一无二,大衍之数似带有鲜明的阴阳性格(数的阴阳属性并非等同于单纯的奇偶性质,比数的奇偶性质内涵要丰富深刻得多,如奇偶不讲互相转化,阴阳则讲互相转化)。太衍筮法中数字并非单纯的符号,如,所有奇数称为阳数,所有偶数称为阴数。自然数1至10中的奇数即阳数,又称为天数,1至10中偶数即阴数,又称为地数。自然数1至10相加之和55为阳数,又称为天地之数。天地之数中的50为阴数,即又称为大衍之数。天地之数舍掉大衍之数后余数5为天数、阳数,2、3、5又称为小衍之数。中国最早的算学书之一<周髀算经> 载有数之法出于圆方,圆方也即阴阳思想的一种具象,说明圆方源于阴阳法则,阴阳法则是中华传统数学之源头(即 <算经十书> 的数学算法思想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大衍筮法中的阴阳法则),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上阴阳法则就是中国数学之源头。 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
第二,小衍之数含有对称阴阳结构。大衍之数含有对称的阴阳结构,其包含的1、2、3、4、6、7、8、9、10九个数中,天数(阳数)1、3、7、9与地数(阴数)2、4、6、8相对;生数1、2、3、4与成数6、7、8、9相对,这种相对表示阴阳对称、衍生结构,地数10可以认为独立代表一种大衍的完满状态。相较大衍之数,小衍之数也含有与大衍之数相类似的阴阳对称、衍生结构,小衍之数包含的2、3分别为地数(阴数)、天数(阳数),突出体现一天一地,一阴一阳,互相耦合,天数5如同大衍之数的地数10那样,可以认为独立代表一种小衍的完满状态,这种完满状态与大衍之数的完满状态的阴阳属性互反。小衍之数所含有对称结构的阴阳之数,显示阴阳法则必然适用于小衍之数。
(下接<论三生原理(2)> ) 论三生原理(2)>
第三类:5 4、5×2 5 4、5×2×2 5 4…;
1.2.1 推导基础:从葫芦文明、大衍筮法、小衍之数、小衍猜想到小衍数法
第四类:5 6、5×2 5 6、5×2×2 5 6…;
≥…>pi(n、m不为0)>…p2>p1>p0(i=0、1、2…,pi满足条件①②)时p与pi互素。
[摘要]找到有用的素数通项公式,是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NP=P问题等数学难题的关键。本文受<周易> 、 <道德经> 等传统经典启发,独辟蹊径,提出对 <周易> 和 <道德经> 的新解读,重构大衍筮法的溯源,利用数的阴阳特性,发明小衍数法,导出新的奇数通项公式,提出正面刻画素数生成的三生原理(即素数通项公式),并在现有数学成果基础上,探索三生原理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NP=P问题、ABC猜想等数学难题上的意义。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2)基于小衍数法的奇数(≥5)新构造。小衍数法,可看作一种遵从阴阳法则规定性的阳数分拆法,目的是将阳数分拆成两组互相依存、性质相反的小衍之数之和。下面用小衍数法推导一种新的奇数通项公式,给出本文得到的一种奇数新构造方法。具体推导过程分为九个小步骤,每个小步骤均略予说明:
第十,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特质?大衍筮法作为一种高等级文明指引、密码,虽然其本质内涵未被破解,但是其推演过程为中华民族掌握运用,中华民族在推演运用过程中产生阴阳思想,阴阳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智慧特质。阴阳思想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等级文明智慧特质,这种文明特质数千年来在时代迭荡过程中浸润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华文明是一种被葫芦们开启后枝繁叶茂数千载但其本源并未被完全揭示的高级文明,中华文明过去曾长期处于地球文明发展巅峰,数千年来中华各种民族、各种文化能交融共存,正是这种高等级文明智慧特质的一种自然体现。这种高等级智慧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具有一种独特的超越性和坚韧性,这种内在特性不以文明的外在形态改变而改变,也不因家国形式改变而改变,这种文明超越性和坚韧性使得中华文明能以一种综合、宏观、整体、联系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同时,也具有一种不能被其他文明轻易驳翻的抗替代性,这抗替代性变成一种文明引力、文明熔炉,可以使中华文明融合其他不同文明养分并使之成为自身组成部分,成长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文明巨树,这一特点在当今沧海横流、风云激荡的人类世界中尤为凸出。这种高等级文明智慧特质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不倒的一种根本,必将会在中华文明未来进一步发展中更加光芒耀显。
1.1.2三生原理内容说明
第五,这些葫芦们和中华民族图腾龙可能有什么关系?从<伏羲考> 考察看,历来伏羲女娲在画像中往往有尾巴,这应不是伏羲女娲本体有尾巴,而是与伏羲女娲紧密不离得葫芦状飞行物在运动时有喷射痕迹,这环绕喷射痕迹看起来像尾巴,所以后世子孙再现伏羲女娲形象时将之画成带有尾巴图形而已。这些葫芦状飞行物运动时翩若惊鸿、蜿蜒矫健,远超人类物理原理认知,应还伴有轰鸣、轰隆声,运动轨迹又如同拖着一条长尾巴,这种运动形态又被中华古人称为龙,龙本质上应是星际高等级智慧结晶凝炼成的一种时空穿梭机器,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地球生命。龙作为名词,其繁体字本身应是一个摩形的拟声词,模拟葫芦这种时空穿梭机器似规则非规则的外形及其运动时发出的轰鸣、轰隆声,这应是中华古代先祖关于龙的原初记忆,所以,龙应就是葫芦,也就是伏羲、女娲、盘古,伏羲、女娲、盘古也就是龙,两者本质上等同。由于远古时代这些葫芦们与中华古人的接触痕迹只有口头流传而无文字切确记载,极可能后世子孙再也没有见到过葫芦们(至少表面上),或曾再见到过也已不能将之与龙或伏羲女娲盘古联想在一起,而龙经过后世子孙的艺术化再现时也早已失初真,与中华古人先祖原初记忆差距甚远,龙逐渐演变成一种由多种动物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图像,被打上了带有典型农耕社会文明特点的烙印。这可能就是中华古人尊葫芦们为中华人文始祖,中华后世子孙也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又再也无从见到龙本体的根本原因。 伏羲考>
1.2 三生原理的推导及证明
一方面,旧奇数公式与阴阳法则相悖。联系本文研究目的,可以认为奇数在阴阳法则下出现一种独特的阴阳失衡现象。公式p=2n 1对应奇数如下:
1.2.2运用小衍数法构造奇数(≥5)的一种新方法
有人把p=2n 1当作素数通项公式。本文认为,素数作为数之原子,理应具有本源完备属性,若其存在通项公式,那么该公式在阴阳法则下理应完备(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系辞上> )),且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分类研究。但实际上如上所述,奇数公式p=2n 1在阴阳法则下并不完备,理应不是素数通项公式的理想选择。那么,具有本源完备属性的素数通项式是否存在?若存在,有可能以何种形式存在?既然阴阳法则跟素数通项式可能存在某种内在关联,从研究阴阳法则入手探寻可能有用的素数通项式,应是一条可能有效的探索途径。 周易·系辞上>
任意不小于5的奇数p可表为:
则p为素数当且仅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七,这种葫芦文明和中华文明可能是何关系?显然,这些葫芦们至少出现于地球有文明可考的五千年乃至上万年以前,在远古时代(新石器时代或石器时代)就已经来到过地球,并和中华古人接触,帮助中华古人文明开化和指引文明本源。中华文明与葫芦文明之间存在文明传承,属于母子文明关系。葫芦文明以中华文明为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扩域,至少具备两仪对分、和合中正、真善包容等文明特质,这些葫芦们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者和守护者。中华文明则以女娲、伏羲、盘古等葫芦们所代表的葫芦文明为母文明,是葫芦文明的子域,具有母文明的基因特征,中华文明是葫芦文明在地球上的一种延伸,是史前文明的一种延续。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受中华传统优秀文明熏陶的中国人,每一位成员本质上都是葫芦娃(葫芦文明传承者)。
第一步,确定推导对象数列。将奇数列转换为阳数列并相应取舍元素。对奇数列1、3、5、7、9、11、13、…直接赋予阳属性,将数列中无属性元素变为带阳属性元素,称为阳数列。研究目的是探寻数列元素如何生成的规律,但属性转化后的数列还不是一个利于研究的好数列,因为体现不出阴阳生成思想。进一步考虑<周易> 大衍筮法中生数为或1或2或3或4,与大衍筮法中成数或6或7或8或9相对,属于衍生本源,其中生数可称为衍生数基,即生成其他成阴阳数的根基,所以在数列转化成为带阴阳属性的数列时,按照 <周易> 大衍筮法演算规则意义,1、3不应列为阳数列中被生成的元素,予以排除。阳数列排除衍生数基1、3后,对象数列确定如下: 周易> 周易>
1.1.2
任何物事皆有其来历根源或思想根基,三生原理也不例外。上小节关于三生原理的内容说明,提出三生原理与<周易> 、 <道德经> 同根同源,那么这种同根同源是如何体现和实现?在本节中给出解答,即以 <周易> 大衍筮法为灵感源头,尝试站在文明启承接续层面,对 <周易> 大衍筮法的内涵进行一种新的拓展勾画,对大衍筮法来历提出一种崭新构想,在新构想下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视野探讨大衍筮法的内蕴法则和数理特点,结合大衍筮法的数理特点提出小衍猜想,进而提出小衍数法,从而完成三生原理的推导基础。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周易>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第五类:13、23、33…。
(1)大衍筮法来历。三生原理的灵感源头是太衍筮法,然而,大衍筮法的最早起源几千年来却始终是个谜团。三生原理所赖以推导的太衍筮法这一源头活水的最早起源亟需一种科学研究新构想,而要做出这种新构想,不能因循守旧,须把大衍筮法重新还原为一种非常特别的(而不是神秘迷信色彩的)存在,使这种特别的存在能赋予后来探索者可以产生新的科学研究想象动力。这种还原的过程,就是重新探索判断其来历的过程。从<周易> 大衍之数章可知,大衍筮法包括大衍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其中五十指1、2、3、4、6、7、8、9、10等九个数之和,大衍之数就是1 2 3 4 6 7 8 9 10=50,为源于中国独特的十进位值制法表示)和筮法法则(指分而为二、挂一象三、揲之以四、归奇于扐等系列演算规则)两个部分,其中大衍之数是筮法法则的演算数基,筮法法则是大衍之数的演算法则,两者之间可以类似理解为一种代数结构中集合与运算的关系。大衍筮法是推演八卦、六十四卦的最古老的方法,其原始来历只有一些经济社会实践层面的推测,实际上已根本难以考证。 <周易> 又载有伏羲创制八卦内容(伏羲画卦),伏羲也是难以考证根源来历的神话传说人物。已有不少学者对大衍筮法、伏羲进行研究,其中某些成果如闻一多先生的 <伏羲考> 对本文具一定启发意义。本文不揣浅陋,尝试从 <周易> 出发,结合前人对伏羲的考证探索尤其 <伏羲考> 中伏羲即葫芦的相关观点内容,提出关于伏羲与大衍筮法来历根源的一种新构想,当然,这仅根据一些可能的蛛丝马迹给出的构想必因难以证实而显奇幻,叙来犹如玄幻故事,但本文开拓出三生原理的思路中,这些构想极富于张力,恰而成为本文主要灵感和想象的源泉。所以,应有理由将这奇幻构想记录下来作为本文推导基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设定伏羲曾真实存在出现过并认同伏羲画前有易或画前有数观点,下面通过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对伏羲(含女娲、盘古)和大衍筮法的来历本质进行一番新构想: 伏羲考> 周易> 伏羲考> 周易> 周易>
第一类:5 0、5×2 5 0、5×2×2 5 0…;
0 引言
1.1.1 三生原理基本内容
第三类:9、10 9、20 9…;
第四类:11、10 11、20 11…;
第三,本文所揭示的素数通项公式中出现的三个不变量与<周易> 的三个生、 <道德经> 的三生万物互相契合,该素数通项公式本质上也是大衍筮法的一种思想延拓。由上面分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对大衍筮法所体现的宇宙生成哲学的精辟解读,两句话所表达本质意思相同, <周易> 中的太极与 <道德经> 中的道,本质上都象征宇宙根本规律,太极即道,道即太极,两者均为类0概念,是相通、等价的。 <道德经> 与 <周易> 存在思想共通承续关系, <道德经> 处处不提 <周易> 八卦而又处处体现 <周易> 八卦,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出现的三个生(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就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则进一步显化的三生。本文得出的素数通项公式根源于 <周易> 大衍筮法,可以认为此素数通项公式是对大衍筮法的一种现代性解读,是大衍筮法的一种现代性转化,是当代的周易和道德经。素数通项公式中出现的三个不变量1、2、3,既可以对应 <周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出现三个生(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又可以对应 <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现的三生万物。这三种对应之间具有一体同源、互相对应、相互辉映的共同特点。本文以为,这对大衍筮法的三种解读各具风格特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庄重、雅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显超逸、灵动,而融入现代数学的素数通项公式(三生原理)则显素简、实用,可解决某些现代科学技术问题。这三者一体三态而又一脉通贯。对该素数通项公式,用三生来形容是恰当的。因此,本文直接用三生一词为该原理命名。 道德经> 周易> 周易> 周易>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第三,这些葫芦们和中华古人可能有什么关系?从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中能创八卦、开天地、炼石补天可以想见,这些葫芦们显然本领强大,其智慧和能力远远超乎中华古人想象。他们与中华古人之间未必存在血脉亲缘关系,而必可能存在人文亲缘关系,这些葫芦们在和中华古人接触过程中定然给予过某种文明指引,帮助中华古人智慧开化,开创中华文明先河,因此受到中华古人崇拜,并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如果没有给予过文明帮助和指引,这些葫芦们必不能被中华后世子孙高度评价和推崇。
第二,<道德经> 中三生万物也是对大衍筮法的解读。 <道德经> 载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也是对大衍筮法演算突出特点的简练概括。如前面第一点所述, <周易> 大衍筮法中揲之以四随机产生的四种可能结果为或1或2或3或4,其中可能结果为4时是特别的,代表0或无余数状态。已知大衍筮法没有直接出现0概念,但有类0概念太极, <周易> 中太极即0,0即太极。与 <周易> 概括提炼方式不同, <道德经> 继承 <周易> 思想的同时又进行创新,方式上作特别处理,用道来替代0或无余数,道就是类0概念,象征宇宙本源的一种虚无、混沌、元始状态,这样揲之以四随机产生的结果就变为:或道或1或2或3。 <道德经> 对或道或1或2或3结果状态,提炼描述为简洁优美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万物指 <周易> 中的八卦或成数或6或7或8或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 <道德经> 宇宙生成哲学的中心思想。由以上分析,大衍筮法也是 <道德经> 宇宙生成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道德经> 本质上也是一部解读运用大衍筮法的古代书籍。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道德经> 周易> 周易> 周易>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p=9=2×4 1=1 2 2 2 2,n=4时;
另一方面,旧奇数公式不能对奇数进行有效分类。显然,奇数可以按照其尾数1、3、5、7、9进行一种分类,每一类奇数有其各自特性。但是对每一类奇数,都只能用一成不变的公式p=2n 1加以描述,该单一形式公式并不能有效区分每一类奇数的特殊性,不能描述不同的奇数因尾数不同带来的某些特殊性质的互异性。
第三类:9、19、29…;
第二类:5 2、5×2 5 2、5×2×2 5 2…;
第三,小衍之数没有演算法则。大衍、小衍含义均为衍生,大衍之数与筮法法则互相对应,互相依存,如影随形。三生三世结局。相较大衍之数,小衍之数没有演算法则,行单影只,茕茕孑立。这种特异现象引发出小衍之数是否存在某种对应物的猜测。
n∈N,m={0,1,2,3,4} ,
第一,小衍之数含有生数。生数(即或1或2或3或4)是大衍筮法演算意义下的规定,属于<周易> 四象,按一定概率出现。大衍之数为1、2、3、4、6、7、8、9、10,不包含小衍之数5,而小衍之数为2、3、5,也不包含大衍之数1、4、6、7、8、9、10。两者应有各自规定性。小衍之数本身没有关于生数的规定,与大衍之数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包含关系。然而,若把生数或1或2或3或4看成一个整体--大衍,那么这个整体的某个部分自然就是小衍,或2或3可以称为一种小衍生数。而小衍之数2、3、5中,小衍之数5由小衍之数2、3合成,虽然这种生成没有体现出概率特点,但小衍之数2、3当仁不让地承载衍生意义,这种意义延伸自大衍筮法对生数赋予的衍生含义。这样,大衍生数或1或2或3或4中的按概率出现的小衍生数或2或3,与小衍之数2、3、5中非概率的小衍数2、3重合,小衍之数2、3可以看成小衍生数或2或3,这就是小衍之数与大衍筮法存在内在关联。当然,这里不可以认为筮法法则可以小衍之数2、3作为推演数基,或小衍之数2、3可以以筮法法则为推演法则。 周易>
第五类:5 8、5×2 5 8、5×2×2 5 8…。
②
……
第一类:5、15、25…;
1.1 三生原理内容说明
p=7=2×3 1=1 2 2 2,n=3时;
第四步,对数列元素用小衍之数5分拆。已知天地之数、天地生成数都是较基本的,其他阳数可以此为基础生成。进一步观察,天地之数、天地生成数还可以由更基本的的数即小衍之数2、3、5构成。此步,考虑先从同一类数列第一项及后面项与第一项相同的部分中分拆出小衍之数5,对分拆出小衍之数5后无余数的位置用0补上,这里出现的0仅用以保持前后演算形式一致。同时,把同一类数列从第二项起所含的若干地数10分拆为若干个小衍之数5表示的形式如下:
第一类:5、10 5、20 5…;
①3(2n 1)与2(2n m 1)互素;
第十一,对中华文明应抱有何种理想?从人类历史看,在地球上现代人类智慧结晶的根本发展体现应是工业化(如人类三次工业革命)。从前面关于龙本质上为高等级智慧结晶之时空机器的立论出发,可以推论出这样的观点:龙作为时空机器必然属于高等级工业文明,伏羲、女娲、盘古所彰显的也是一种高等级工业文明承载者,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高端工业化能力或潜质的高等级文明之子文明,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根源--<周易> 大衍筮法本质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走到非常高级的阶段后的自然体现,中华文明是一种高级基因未被完全激活的智慧文明,因此,大约近一百多年来所有关于中华传统文明为仅属于农业文明或封建文明而不能适应工业化或是反工业化的论断观点都是错误的或值得商榷的,本文以为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中华传统文明本源就诞生自高等级智慧工业文明结晶,在现代世界发展潮流中中华文明完全可激浊扬清,激发文明中高端工业化基因、潜质,不仅以适应现代工业化,也完全可引导未来更加高精尖端的工业化(如引导尚未或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乃至引导目前看来尚遥不可及的第五次及以后的工业革命,甚乃至适应可能已经存在上亿万年的葫芦文明传承)。所以,应珍惜、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基因,充分发扬和光大中华文明蕴含的高等级智慧工业文明特质,通过快速全面吸收、整合当前全人类优秀文明养分,不断成长、进化出更加先进、更加智慧、更加现代高级的中华文明,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迈向浩瀚无际的宇宙星辰大海,踏上追寻葫芦文明母文明的征途。 周易>
第五类:13、10 13、20 13…。
<p0(n=0、m=0),或当
[关键词]数论;三生原理;小衍数法;两仪数学;素数通项公式;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大因数分解;ABC猜想;周易;道德经;大衍筮法;小衍之数;葫芦文明。
(3)小衍法则猜想(简称小衍猜想)。由上述分析有关小衍之数的性质,本文注意到,在大衍筮法、小衍之数及其可能相类关系中,小衍之数可能存在某种与之相匹配的运算法则,从而提出一个与大衍筮法法则相类的关于小衍之数法则的猜想:已知大衍之数与筮法法则互相对应,两者紧密结合,以浑然一体形式推演宇宙本源。那么,同样含有生数和对称阴阳结构的小衍之数是否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演算法则。对这样的问题,数千年来似乎并没有易学者关注过,或许曾有易学者关注思索过但不曾记录流传下来,这可能与历来中国没有建立起发达严密的数理逻辑推理传统有关。对自近代以来历经种种磨难后已经可以逐渐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潮流的当今中国而言,现在已经可以有一种依凭现代科学逻辑思维提出上述问题的可能。本文基于前面系列联想、猜测,对此问题大胆作出一种设想性回应:<周易> 中相对于大衍筮法,还存在一种以小衍之数为基础的演算法则。若 <周易> 中这种以小衍之数为基础的未知演算法则真实存在,那么可猜测该演算法则应是一种与大衍筮法同根同源、属性相同、作用相近,都能运用带属性的阴阳之数揭示宇宙运行中阴阳衍生、万物演化规律的本源法则,但这种基于小衍之数的演算法则在具体推演方法上可能与大衍筮法有显著不同。该设想性论断可称为小衍法则猜想(简称小衍猜想)。小衍法则必须满足以小衍之数为衍生数基并满足某种阴阳对称性条件。本文基于前面小衍之数与大衍筮法一样均源自高等级文明智慧结晶所以必然与大衍筮法一样有其特别性质或意义的判断,笃信小衍法则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笃信阴阳法则中存在某种未知的数理知识,也正是基于这种近乎信仰的判断和坚持,本文经过进一步开展思维实验,从初初期望能窥见一些有用的蛛丝马迹,到历经屡败屡试的测探后,最终收获到一种可以在满足阴阳法则前提下可由小衍之数进行数理推演的方法,这种推演方法本文称为小衍数法。顾名思义,小衍数法是以阴阳法则为依归,以小衍之数为基础,结合运用其他天地之数、天地生成数等,对阳数以小衍之数为数基进行系列数形变换,给出阳数(≥5)的一种新构造,揭示阳数按符合阴阳法则方式生成的数学方法。小衍数法的思想植根于 <周易> 大衍筮法,但已不是传统推演八卦卦象意义上的方法,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数理意义上的方法。比较而言,大衍筮法和小衍数法可谓宇宙本质一体两面。因为,一者通过推演八卦律模拟宇宙本质,一者将可以通过刻画素数生成律模拟数学本源。现代科学已经表明,物理宇宙本质可以用数学方法刻画,所以,八卦律、素数生成律可谓反映宇宙本质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大衍筮法和小衍数法也就是科学反映宇宙本质的一体两面。 周易> 周易> 周易>
p=1=2×0 1=1 0,n=0时;
第一,<周易> 中三个生(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是对大衍筮法的解读。 <周易> 载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辞上> ),是对大衍筮法演算过程的简明扼要的概括。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没有直接出现0概念(中国古算中,0用算筹之间的空位不写表示,或用正方框□、正圆圈○表示),但存在类0概念。太极指阴阳未分状态,太极在生两仪之前,对应 <周易> 中天数地数或阳数阴数之前的应是空无,空无的状态就是类0概念,类0概念应就是太极,或者太极就是类0概念。生两仪即分出阴阳之数,两仪即阳仪和阴仪,分指阳数和阴数。生四象具体是对揲之以四( <周易·系辞上> )运算的提炼性概括,四象的内涵比较不易窥见,这应从大衍筮法演算特点中理解。揲之以四是一种特殊的类似模4取余的封闭运算,是大衍筮法演算过程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大衍筮法中,分而为二、挂一以象三后,对每一堆蓍草(算筹)揲之以四运算,揲之以四随机产生的四种可能余数情况:或无余数(即0状态)或余1或余2或余3,运算无余数时大衍筮法规定用模数4代替无余数。结果随机产生4个可能结果:或余1或余2或余3或4,称为生数,象征四种可能的衍生态或衍生基,这四种衍生态或可能的生数就是指四象(这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以1、2、3、4为四象的观念巧合,该派认为最完美的数是10,因为10=1 2 3 4,并将1、2、3、4称为四象,但这与经由大衍筮法演算产生1、2、3、4为四象的观念存在根本不同,由大衍筮法演算产生1、2、3、4为四象的观念和内涵要深奥、丰富得多,甚或认为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四象观念就曲折渊源于文明传承和散播要更早多得多的古代中国 <周易> 等数书亦未为不可)。生八卦泛指大衍筮法演算的最终结果,即演成八卦、六十四卦。大衍筮法完整演算一遍随机产生四种可能结果:或6或7或8或9,称为成数,直接对应一条阴卦爻(少阴或老阴)或阳卦爻(少阳或老阳),完整演算三遍成三爻而得一单卦,完整演算六遍成六爻而得一重卦或别卦,重复完整演算可能得六十四重卦,或6或7或8或9这四种衍成态或可能的成数就是指八卦(六条爻对应的或6或7或8或9)。所以,从生四象到生八卦的演变,本质上就是大衍筮法中从生数或余1或余2或余3或4到成数或6或7或8或9的变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 <周易> 宇宙生成哲学的中心思想,由以上分析,大衍筮法应就是 <周易> 宇宙生成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周易> 本质上是一部解读运用大衍筮法的古籍。 周易> 周易> 周易> 周易> 周易·系辞上> 周易> 周易·系辞上> 周易> 周易>
第三,阴阳本源生成。大衍筮法突出体现阴阳法则特点,运用天地之数55中的大衍之数50(其用四十有九)推演,经揲之以四演算随机产生的1或2或3或4又称生数。经一爻演算随机产生的6或7或8或9又称成数。生数、成数均各自阴阳对分。经六爻演算而成一卦,重复六爻演算而成六十四卦以描摹宇宙运行。太衍筮法通过这种独特演算来刻画天地万物变易,始终体现出一种宇宙万物、天地万数由本源衍生而成、辩证运动变化的思想,且这种本源突出表现为成双成对出现的阴阳本源,为一种阴阳对称、耦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法则。